发布时间:2025-10-21 发布者:admin 来源:行业动态 点击次数:120
在全球碳中和的背景下,石墨负极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核心组成部分,其碳足迹正逐渐成为国际监管和产业关注的焦点。本文将从碳足迹的视角,深入探讨石墨与人造石墨的性能与应用,并提出低碳转型路径,以助力电池产业的可持续发展。
石墨负极材料主要包括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两类,它们在原料来源、合成路径、能耗水平和碳足迹表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。
天然石墨的生产工艺相对简单,主要包括矿石浮选、热纯化、化学提取和气流粉碎等步骤。其碳足迹主要集中在提纯和热处理环节,整体碳排放相对较低,约为2.5-6.0kg CO₂-eq/kg。由于其原料为天然矿石,且加工过程能耗较低,天然石墨在中低端动力电池、消费类电池和部分储能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。
人造石墨的生产工艺更为复杂,主要原料为石油焦或针状焦,其工艺路径包括混合与成型、焙烧、石墨化等关键环节。其中,石墨化工序温度高达2800-3000°C,是整个生产过程中能耗最高、碳足迹最集中的环节,占总碳足迹的60%-75%。人造石墨的单位碳足迹约为5.0-12.0kg CO₂-eq/kg,显著高于天然石墨。由于其具有更高的性能和稳定性,人造石墨在高端动力电池、储能系统和快充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。

(一)原料来源:天然石墨的原料为石墨矿石,其开采和加工过程的碳排放相对较低。而人造石墨的原料为石油焦或针状焦,其生产过程需要经过高温处理,导致碳排放较高。
(二)能耗水平:天然石墨的生产工艺以低碳加工为主,能耗较低。人造石墨的生产则依赖于高温石墨化炉,单位电耗极高,导致其碳排强度远高于天然石墨。
(三)工艺路径:天然石墨的工艺路径主要包括浮选、热纯化和化学提取等步骤,碳排放较为分散。人造石墨的工艺路径则更为复杂,尤其是石墨化工序,是碳排放最为集中的环节。
(一)优化生产工艺:对于天然石墨,可以通过改进浮选和热纯化工艺,降低能耗和碳排放。对于人造石墨,可以采用低碳化石墨化技术,如纵向石墨化工艺(LWG),降低单位碳排放。
(二)能源结构调整:通过使用清洁能源(如太阳能、风能)替代传统化石能源,可以显著降低石墨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。
(三)提高能源利用效率: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和设备,提高能源利用效率,减少能源浪费,从而降低碳排放。
(一)天然石墨:天然石墨主要应用于中低端动力电池、消费类电池和部分储能领域。其成本较低,适合对性能要求不高的应用。
(二)人造石墨:人造石墨主要应用于高端动力电池、储能系统和快充系统。其性能优异,能够满足高性能、高稳定性的需求。
石墨负极材料的碳足迹是电池产业低碳转型的关键环节。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在碳足迹构成上存在显著差异,选择哪种材料取决于具体的应用需求和碳排放目标。
未来,随着低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,石墨负极材料的碳足迹有望进一步降低,为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做出贡献。
参考资料:[1]张磊,符丁蜜,陈寿,伍莹,冯锦祥,朱高稳 & 王莹莹.石墨负极材料生产制造中的碳足迹构成.电池工业,1-11.